動脈粥樣硬化的出現(xiàn)讓患者非常的痛苦,一旦沒有及時的接受治療,就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的傷害。專家表示,中醫(yī)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還是有很多的手段,那么到底中醫(yī)有哪些治療手段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yī)治療方式。
(1)氣虛血瘀:
證候:心痛時輕時重,以隱痛為主,遇勞則發(fā),乏力氣短,心悸,自汗懶言,苔薄白,舌質(zhì)暗淡,胖有齒痕,脈弱無力。
證候分析: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心氣虛失于帥血,則致氣虛血瘀。勞則傷氣,更致氣虛,所以勞累后則可誘發(fā)疼痛,以虛為主,所以呈隱痛。因心氣虛常因思慮勞倦而致,故出現(xiàn)乏力、氣短、心悸。汗為心之液,因于氣虛,心液外溢則自汗出,心氣虛無力帥血運行,血脈痹阻,故見舌暗,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心其華在面”心氣心血不跳面色(白光)白,“舌為心之苗”,心氣虛則舌胖有齒痕。由于心氣虛,不得帥血運行,鼓動無力,故脈弱而無力。
治法:益氣活血止痛。
方藥:心梗合劑或人參養(yǎng)榮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人參養(yǎng)榮湯:黨參、當(dāng)歸、白芍、地黃、茯苓、白術(shù)、黃芪、肉桂、五味子、遠(yuǎn)志、甘草。
心梗合劑:黨參、黃芪、黃精、丹參、赤芍、郁金、陳皮。
方義分析:人參養(yǎng)榮湯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五味子、遠(yuǎn)志組成,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心梗合劑是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研制的,方中以黨參、黃芪、黃精補(bǔ)益心氣,以帥血運行;丹參、赤芍活血化瘀;配以郁金、陳皮理氣以活血。加減:兼脾氣虛者,可見腹脹便搪,食后脹滿等癥,上方加茯苓,白術(shù)等。兼腎氣不足者,常見腰酸腿軟,夜尿頻,則可加用補(bǔ)骨脂、菟絲子、益智仁等。兼陰虛者,常見虛煩不眠,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或為苔中剝脫者,以生脈散全方,加丹皮、地骨皮。
(2)胸陽痹阻型:
證候:心痛甚,痛如椎刺,或如刀割,胸痛徹背,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氣短心悸,甚則喘咳不臥,吐白色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膩,舌淡體胖有齒痕,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由于胸陽不足,陽虛寒凝,氣機(jī)痹阻所致胸痛甚,且胸痛徹背。由于機(jī)體陽虛,寒邪乘虛侵襲,經(jīng)脈攣急,血液凝滯,故遇寒則疼痛加重。陽氣不足則畏寒肢冷,乏力氣短,氣虛不能外固表則自汗出。心陽不足,寒飲上犯心肺,則心動悸,喘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痰飲盛則苔白膩,無痰飲則薄白,陽氣不足則舌胖有齒痕,面色(白光)白,陽虛失于鼓動,脈沉且遲而無力。
治法:宣痹通陽,散寒化飲。
方藥:輕者予栝蔞在白半夏湯(《金匱要略》);重則用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用薤白、栝蔞、半夏、丹參、赤芍、桂枝、白酒。
方義分析:輕者予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方中薤白宣痹通陽;再配以栝蔞寬中利氣,化痰散結(jié);半夏燥濕化痰,寬中消痞。加丹參、赤芍、桂枝,以通陽活血。對陰寒極盛,陰寒凝滯,心痛徹背,背疼徹心,心痛頻發(fā),伴心悸氣短,重則喘息不得臥,用栝蔞薤白白酒湯。發(fā)作無休止,身寒肢冷者可予烏頭赤石脂丸合蘇合香丸。烏頭赤石脂丸方中以附子峻補(bǔ)元陽,益火之源,以助心陽;干姜通心助陽。正如《珍珠囊》中所說:“干姜其用有四也,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fā)諸經(jīng)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烏頭辛散通經(jīng)以止痛。蘇合香丸通竅開閉,調(diào)和臟腑氣血之郁滯。目前臨床常以冠心蘇合丸代替蘇合丸。也可用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研制的寬胸丸,藥物有蓽拔、細(xì)辛、檀香,冰片、良姜、元胡。療效可達(dá)94.7%。加減:兼腎陽虛,心悸頭暈,腰酸腿軟,夜尿多,脈遲者,加用補(bǔ)骨脂、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等。若腎陽虛水飲不化,外溢肌膚而見水腫者,真武湯合五苓散合方,以溫陽利水;若水飲上泛心肺,而出現(xiàn)心動悸,喘咳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者,予烏頭赤石脂丸合五苓散,加白果、蘇梗、蘇子、棗仁。若陽氣虛衰,短氣汗出如珠,面色蒼白,精神疲憊,全身濕冷,四肢不溫,脈微欲絕,應(yīng) 予參附湯或參附湯與右歸飲合方(人參、附子、肉桂、山萸肉、枸杞、杜仲、熟地),以回陽救逆固脫。
(3)氣滯血瘀:
證候:左胸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兩脅脹痛,胸悶不舒,常太息,時而煩躁欲哭,心悸不寧,苔薄白,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或弦澀。
證候分析:因氣郁日久,瘀血停著所致,故為刺痛,且部位固定不移,入夜為陰盛陽漸衰,陽衰陰盛則不利血行,故入夜則甚。肝郁氣滯,則兩脅脹痛,肝郁不舒則胸悶太息,甚則煩躁欲哭。瘀血阻絡(luò),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不寧。舌紫暗,有瘀斑均為瘀血停著之征象。脈弦為肝所主,澀為血流不暢。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用當(dāng)歸、赤芍、川芍、桃仁、紅花、柴胡、枳殼。
方義分析:血府逐瘀湯加減。用當(dāng)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因氣行則血行,故配以柴胡、枳殼,二者一開一降,調(diào)整氣機(jī)以利血行。加減:若疼痛輕者,可予丹參飲。若疼甚者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氣止痛。若因肝郁化火者,可酌加丹皮、梔子。若為女性七七肝始衰,因肝失濡養(yǎng),而致肝失疏瀉者,當(dāng)以逍遙散加桃仁、紅花、郁金等。
(4)陰虛血阻:
證候:心痛時輕時重,呈隱痛伴憋悶。勞則加重。伴隨癥有頭暈?zāi)垦?,腰酸腿軟,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虛煩不眠,舌暗紅,或有瘀斑,苔少或剝脫,脈沉紅弦。
證候分析:由于陰虛血流不暢而致心痛,故呈隱痛,又因陰陽互根,陰虛日久漸致心氣不足,胸陽不展故胸憋悶,勞則心痛加重。因于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而致頭暈?zāi)垦?。肝腎陰虛,腰府失養(yǎng)則腰酸痛。腎陰不足,骨髓不充,腿軟無力,陰虛則生內(nèi)熱,故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虛火上擾,神不安舍,則心悸不寐。陰虛血阻,且有虛熱故舌質(zhì)暗紅,苔少或剝脫,脈沉細(xì)為陰血不足,弦為陰虛肝旺之征。
治法:育陰活血,通脈止痛。
方藥:左歸飲(《景岳全書》)合通幽湯(《蘭室秘藏》),用熟地、山萸肉、枸杞、茯苓、山藥、甘草、生地黃、桃仁、紅花、當(dāng)歸。
方義分析:生地黃、熟地黃滋養(yǎng)陰血。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dāng)歸即為養(yǎng)血活血之品。加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以滋補(bǔ)肝腎。丹參、赤芍、元胡活血止痛。加太子參以益氣養(yǎng)陰,以便帥血運行。加減:若心痛并且虛熱甚為明顯者,當(dāng)上方加丹皮、知母、鱉甲、地骨皮等藥。若頭暈?zāi)垦?,耳鳴如蟬者,上方加夏枯草、龍骨、牡蠣等,兼心悸加麥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棗仁以養(yǎng)心安神。
(5)濕熱阻遏:
證候:胸悶痛,甚則胸痛徹背,伴院腹脹滿不適,食欲欠佳,重則惡心、嘔吐,體形肥胖,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肥人多濕”,故該型患者多見于肥胖之體,濕邪粘膩重著,上泛胸中,壅遏清曠,胸陽不展,所以以胸憋悶,壓榨感為主要表現(xiàn),伴胸疼徹背。濕熱阻遏中焦,脾失健運,則脘腹脹滿,食欲欠佳,甚則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由于濕熱阻遏,胸陽不振,血脈不暢,則舌暗,紅為有熱。苔厚膩,脈滑均為痰濕內(nèi)停之征。苔色黃、脈數(shù)為有熱。
治法:化濕清熱,宣痹通脈。
方藥:小陷胸湯(《傷寒論》)加味。用栝蔞、半夏、黃連、丹參、赤芍、雞血藤、郁金、枳殼。
方義分析:小陷胸湯加味。方中以栝蔞化痰散結(jié),寬中利氣;半夏燥濕化痰,寬中消痞;黃連清熱。三藥配伍,使?jié)駸岱?,則胸陽通達(dá)。再配以丹參、赤芍、雞血藤使血流通暢;加郁金、枳殼以理氣活血。加減:若兼胸院滿悶,咳吐黃痰者,可予溫膽湯加黃芩、桑白皮。伴便秘者加酒軍。體質(zhì)稍差者加全栝蔞,或熟軍。
相信大家都知道中醫(yī)對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還是很有研究的,因此為了讓自己的疾病及時得到控制及改善,那么了解到上述的內(nèi)容還是很關(guān)鍵的。
相關(guān)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