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手術治療是直腸癌獲得根治的惟一方法。
(1)腹會陰直腸癌聯(lián)合切除術(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即A-P切除術,又稱Miles手術,這是治療直腸癌的經典術式,1908年Miles首先詳細描述了這種手術的操作過程,手術要求將肛門、肛管、直腸及其周圍的提肛肌和脂肪組織及部分乙狀結腸予以切除,還要切除盆腔內結直腸系膜以及系膜內的淋巴組織、盆底腹膜等,并需做永久性乙狀結腸造口以使糞便改道。
現(xiàn)在人們所作的Miles手術已有別于Miles本人所作的手術,在諸多方面有所改良,這主要表現(xiàn)在:
?、龠m應證的改變,許多病例已由后來的一些保肛手術所替代,此種改變的理論基礎是對直腸癌淋巴轉移規(guī)律和逆行直腸壁內擴散的認識。
?、邝厩伴g隙及會陰部傷口的處理,Miles只用敷料填充傷口,任其開放等待二期愈合,而現(xiàn)在一般將會陰部傷口一期縫合,骶前間隙內放置膠管引流。
?、哿馨徒Y廓清范圍的擴大及相應的自主神經保留的功能性擴大淋巴結廓清。
?、芘cMiles手術相結合的聯(lián)合盆腔內臟器切除。
(2)低位前切除術(Dixon手術):是Dixon于1939年倡導的保肛手術。手術時將直腸病變根治性切除后作乙狀結腸與直腸的端端吻合,該術式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符合生理要求,最大缺點是吻合操作較為困難,尤其是肥胖、骨盆狹小等不利因素時更甚。其指征一般限于距肛緣8cm以上的直腸癌或其他惡性腫瘤,在使用吻合器的條件下,可使距肛緣5cm以上的直腸癌獲得切除并完成低位或超低位吻合。
(3)結腸經肛管拖出術(Bacon手術):這種手術由Babcock(1932)首創(chuàng),后由Bacon(1945)推廣,現(xiàn)在進行的多為改良的Bacon手術。適應于距肛緣6~10cm的直腸癌。如乙狀結腸系膜太短。切除腫瘤后無足夠長度的結腸拖出肛門,或游離直腸和乙狀結腸后血供不良,則不適應做這種手術。腹部操作基本同Dixon手術,會陰部操作是經肛在齒狀線上方切斷直腸,將乙狀結腸從肛門拉下固定于肛門。10~14天后切除肛門外多余結腸,這種手術由于操作比較繁瑣,目前多由Dixon手術取代。
(4)經腹直腸切除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手術):又稱為肛管袖套內結腸肛管吻合術,Parks于1972年提出這一手術方法,他在Bacon手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同時保留了肛門內外括約肌。這要求保留一定長度的直腸,并將保留之直腸殘端黏膜自齒狀線上剝除(僅保留內括約?。缓髮⒔Y腸自保留之肛管袖套內拖出與肛管行單層縫合。這一手術方法適用于距肛緣5~7cm以上的直腸癌,癌腫遠側直腸切除不少于2cm。經過長期觀察,Parks手術的長期效果是良好的,其5年生存率與術后復發(fā)率均與Dixon手術差不多。但并發(fā)癥較多,處理困難。
(5)直腸切除乙狀結腸造口術(Hartman手術):經腹將直腸癌病灶切除后,將遠側直腸殘端關閉,并將乙狀結腸造口于左下腹部。適用于直腸腫瘤姑息性切除術后或病灶切除后的全身或局部情況不允許行結腸直腸吻合的病例。經過觀察如果病人生存超過2年以上而無復發(fā)征象者,還可考慮行結腸直腸吻合,消除造口以改善生存質量。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