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清辟濁,暖胃和腸
先生治病一貫注意病人體質(zhì),在強調(diào)辨病論治,辨證論治之外,尤重視辨人論治。他認為證是人與病斗爭之產(chǎn)物,病之與證都不能離開人體而獨立,慢性泄瀉既有病的刺激因素,又有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因素。既可久泄傷陽,也可久痢傷陰,傷陰傷陽,都是人的范疇。久瀉氣從下陷,不當利尿過多,否則不但無分清泄?jié)嶂?,反有耗氣傷陰之嫌。四煨湯升清辟濁,暖胃和腸,針對兼證不同,或佐清斂,或佐溫通,對退行性病變之慢性泄瀉甚為合拍。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四煨湯
煨葛根6克 煨防風6克 煨肉果6克 煨木香6克
方解:葛根入陽明升發(fā)脾胃清陽之氣,即升清降濁;防風辛以散肝、香以舒脾、風以勝濕;木香行氣導滯,平肝和脾,乃“郁者伸之”之意;肉果溫中行氣,暖胃固腸,即“寒者溫之”之謂也。
辨證加減:
1.偏于脾虛者,可合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2.偏于腎陽虛衰者,可合四神丸加減;
3.偏于肝郁乘脾者,加郁金、菖蒲、白芍、甘草疏肝解郁;
4.寒重者加附子、吳茱萸;
5.熱重者加黃連;
6.濕重者加蒼術(shù)、厚樸;
7.腹痛加左金九;白芍、甘草,
8.泄瀉嚴重還可適當加石榴皮、訶子等固澀藥。
總之,還當根據(jù)每個病人的寒熱虛實等具體不同的情況辨證論治,方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案一 倪某,男,45歲。
腹痛便泄二年多,時發(fā)時停。發(fā)時腹中絞痛頻作,嘔惡,大便一日3―4次,質(zhì)薄不成形,帶有粘液。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慢性結(jié)腸炎。服抗生素后能緩解,但停藥不久又復發(fā)作,持續(xù)服藥又影響食欲。遷延二年之久,深以為若。1964年1月邀先生診治。根據(jù)其證狀,診斷為脾腎陽虛型泄瀉,與四煨湯、四神丸兼服,前后數(shù)診,服藥30余帖,前癥霍然而失。再與參苓白術(shù)散加四神丸調(diào)理而愈。
處方:
煨葛根9克,煨防風9克,煨肉果9克,煨木香9克,蒼術(shù)9克,制厚樸9克,擯榔9克,白芍9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棗5個。
另:四神九每晚臨睡前用淡鹽湯送服四神丸6克。
案二 陸某,男,40歲。
慢性結(jié)腸炎病程近二年。腹痛且脹,時有嘔惡,低熱,大便溏泄,每日2―3次,脅下疼痛,脘次嘈雜,神疲乏力,舌苔白膩,脈弦細。此肝脾不和,濕熱壅滯,方用柴牡四煨湯加減。
柴胡9克,生牡蠣30克(先煎),煨葛根6克,煨防風6克,煨木香6克,煨肉果6克,蒼術(shù)9克,厚樸、郁金各6克,菖蒲6克,白芍6克,甘草4.5克,黃連4.5克,知母6克,蘇梗9克。
上方服用20余劑,大便溏泄已止,脅痛亦減,低熱消失,然有時仍有反復。再以上方去黃連、知母、蕾梗,加石榴皮4.5克、河子4.5克、夜交藤15克,合歡皮24克,續(xù)服14劑。另用酒糟泥糊皮蛋,在火中烤焦,剝殼吃蛋,每日2個,連服一月以資鞏固。后競未發(fā)。 ‘
案三 李某,女,27歲。 ?
產(chǎn)后泄瀉,延久不愈,醫(yī)學院診斷為慢性腸炎。用中西藥治療未能止瀉,來門診求治。主訴:腹瀉便溏,病程已二年,少腹疼痛。曾服健脾溫腎、苦堅收澀之品,未能收效。食少神倦,多矢氣。舌苔中根膩,小溲帶黃。每天雞鳴即瀉,大便有時稀薄,有時洞泄。兼見漏下,每月經(jīng)凈僅5―6天,余時均淋瀝不斷,經(jīng)常注射黃體酮未收效。此脾腎兩虧,沖任失調(diào),與龍牡四煨湯。
煨葛根12克,煨防風9克,煨木香9克,煨肉果9克,龍骨12克,生牡蠣3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續(xù)斷12克,菟絲子12克,砂仁9克,制半夏9克,蒼術(shù)9克,厚樸6克。
服12劑瀉止,納開,月事淋瀝亦愈。囑服參苓白術(shù)散2月,兩年風疾競告痊愈。觀察3個月,末見復發(fā)。
案四 李某,男,成年。
患慢性阿米巴痢疾12年不已,歷經(jīng)嘗試各種抗生素及抗原蟲藥未能根治,日漸消瘦,困倦乏力,黎明盜汗,納欲不振,左腹疼痛,泄瀉不止,完谷不化。與四煨湯、硫黃蛋合服,竟?jié)u獲痊愈,后觀察2年,未曾反復。
煨葛根9克,煨防風9克,煨木香9克,煨肉果9克,百部9克,川連4.5克,白芍12克,甘草9克,益智仁9克,大腹皮9克,制附子4.5克,生牡蠣30克(先煎),白人參9克。
硫黃蛋:精制硫黃,每次3克,納入雞蛋內(nèi),帶殼蒸熟,去殼空腹服食,每天l到2個。
以上四例,均以四煨湯為主方,根據(jù)不同病情,配以不同方藥,均獲良好療效。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blog.sina.com.cn/pulingyige
相關(guān)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