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十分的有頭腦的,善于利用百草來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況,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香薷散都有哪些作用和功效,香薷散功能主治:治臟腑泠熱不調,飲食不節(jié),或食腥、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jié),或路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于三焦,傳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于。
處方:香薷 500克;白扁豆 250克(微炒); 厚樸 250克(姜制)。功能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中。夏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惡寒發(fā)熱,頭重頭疼,無汗四肢倦怠,胸悶泛惡,腹痛吐瀉,舌苔白膩,脈浮。方解:本方為暑月外感于寒,內傷于濕而設。外感寒邪,腠理閉塞,故見惡寒發(fā)熱、頭痛頭重、脈浮等表癥。飲食生冷,濕傷脾胃,氣機不暢,則胸悶泛惡、四肢倦怠,甚或腹痛吐瀉。
治當外解肌表之寒,內化脾胃之濕。方中香薷辛溫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濕,是夏月解表之要藥,三藥合用,既能解表寒、祛暑邪,又能化內濕、和脾胃,實為祛暑解表,化濕和中之良方。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上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渣,水中沉冷。連吃兩服,隨病不拘時)。
本方是夏月乘涼飲冷,感寒傷濕的常用方劑,后人通稱三物香薷飲,以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胸悶泛惡、舌苔白膩、脈浮為應用要點。由于香薷屬辛溫解表藥物,因此,凡外感風寒,內有濕邪者,雖病不在暑月,亦可應用。其時若表寒甚者,可合入蔥白、豆豉以加強解表散寒的作用。近常用于夏季感冒、胃腸炎、菌痢等見上述癥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