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膠,其實呢就是用鹿角用水熬制而成的,因為呢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養(yǎng)鹿是用來取茸的而非是角,所以熬制鹿角膠多用野鹿角和鹿角盤,《神農草本經》將其列為上品,名"白膠",又名"鹿膠",味甘、平,無毒,入肝、腎經,具有壯元陽、補氣血、生精髓、暖筋骨的作用,治療各種虛損、勞傷,用途之廣不亞于鹿茸,鹿角膠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鹿角膠的熬制,熬制時間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進行,先將鹿角鋸成小段,置水中浸漂,每日攪動并換水,1-2次,漂至水清,取出,置容器中熬取膠液,至角質酥融易碎時為止。將膠液過濾,用文火濃縮,取出,冷疑后,切成小塊,即成。或用“熱壓熬膠法”,將鹿角鋸段或劈碎洗凈,置0.72kPa高壓滅菌鍋內加水煮18h取出,復于普通鍋內煎者提取,每3-4h換1次水(48h后即可提盡膠質),合并提取液,趁熱過濾,文火濃縮收水膠,置膠槽中讓其自然冷疑,取出陰干。
制作方法,鹿角膠制法傳統(tǒng)的加工方法是將鹿角鋸成4-5厘米小段,劈碎,置4倍水中浸泡,經常換水,直至水清無腥味為止。然后放在鍋中水煮。水量是鹿角的4-5倍,每8小時取汁一次,補充水量再煮,至煮到鹿角已酥軟,手捏可成末,將所得膠汁合并過濾、濃縮,即成鹿角膠。冷涼后切成3X2X0.3立方厘米的小塊,包裝,亦可將熬出的膠傾在膠槽內自然成型,且標準。為了縮短加工時間,減少耗能,現(xiàn)有的已改為加壓水煮18小時,然后濃縮取膠。在鹿角膠熬制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選用軟水(含礦物質少的水),因熬制過程中不斷補充水而鹽類含量增高,影響凝膠質量。再就是粉碎的塊越小,熬制的速度越快,出膠也越多。鹿角膠化學成分孟正術等(1979)、侯景孝(1985)對鹿角膠的化成分進行了分析,并分別與鹿茸膠和阿膠進行了對比。認為,鹿茸膠和鹿角膠中含有酸性動多糖,推斷是其有效成分之一。有人并將鹿角膠水解后作成注射劑給藥,可增強人體巨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為抗癌輔助治療劑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