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藥盛行,但是也不要忽視中藥的作用,比如,黃芪是一味不錯的中藥,相信大家在很多藥方中都見過,但是很多人聽說過黃芪和炙黃芪,卻不知道它們之間的不同,很多人都認為黃芪與炙黃芪是一樣功效的,其實這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qū)別?相信有很多人都想知道,本文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了解后就不容易搞錯了,也更懂得更好利用兩者的藥效性能了,生黃芪的名稱有非常之多,比如黃耆,棉芪,綿芪,綿黃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種類別,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tǒng)稱。
植物黃芪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生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生黃芪是補氣的,比如說話沒勁,走路沒勁,臉色比較白等都是脾肺氣虛的表現(xiàn)。生黃芪能補一身之氣,比如上半身氣虛可以用生黃芪,下半身氣虛也可以用生黃芪。生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于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癥。
炙黃芪是傳統(tǒng)黃芪炮制而成的,是將生黃芪切片,加蜂蜜炒制而成,炮制較為粗糙,勞動強度大。炙黃芪,長于補氣生血,適于肺虛氣短,氣虛血弱,氣虛便秘,醫(yī)生常常給“中氣不足,臟器下垂”的患者使用。炙黃芪重在補氣升陽,在黃芪的諸炮制品中應用最多,由于飲片的臨床需求量大,炮制研究也就尤受重視。如傳統(tǒng)方法的改進、炮制溫度、炮制時間、輔料用量、成品質(zhì)量分析等研究報道較多。
簡單來說,炙黃芪主要以蜜炙為主,就是把生黃芪切片后,加蜂蜜炒制而成。生黃芪重在補衛(wèi)氣,兼以排膿止痛。炙黃芪主要以補中氣為主,即脾胃之氣,如遇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可與黨參等合并使用。黃芪雖好,但我們在使用黃芪進補時,一定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用邊觀察有沒有上火的表現(xiàn),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xiàn)悶、痛的感覺,一旦出現(xiàn)上述問題則應停用或與他藥配伍后才能服用。其中,炙黃芪多服易引起上火。另外特別注意的是,中藥黃芪很適合氣虛之人服用,但是陰虛者不宜服用,否則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