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藤,別名:活血藤、大血藤科、血藤、紫梗藤、豬血藤等多種植物的別稱,為五味子科藤木類,分布于我國西藏、湖北、云南等地,藥用價值為補血行血,通經(jīng)活絡,祛風除濕。
金剛藤,別名:菝葜、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金剛根等多種植物的別稱,為百合科植物西南菝葜,多分布于我國西藏、湖北、云南等地。
藥用價值:祛風,活血,解毒。治風濕腰腿痛,跌打損傷,瘰疬。
金剛藤形態(tài)特征
西南菝葜攀援狀灌木,質,結節(jié)狀。有塊狀根莖;莖實心、有刺。葉長圓狀披針形,互生,長5~8厘米,寬1~2厘米;葉柄長0.5~0.8厘米,鞘稍不明顯,長幾為葉柄的1/2,鞘端有1對卷須。 有掌狀脈和網(wǎng)狀小脈,葉柄兩側常有卷須(常視為變態(tài)的托葉)。
花單性,雌雄異株。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1-2顆。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柄長1.5~2厘米,稍扁;花柄長7~8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分離。果為漿果,生時綠色,后為紅色,熟時暗紅色。
雞血藤形態(tài)特征
常綠木質藤本,無毛,新枝暗綠色,基部宿存有數(shù)枚三角狀芽鱗。莖暗紫綠色,有灰白色皮孔,主根黃褐色,橫切面暗紫色。葉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3厘米,寬3~6厘米,先端驟狹短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鈍,全緣或有疏離的胼胝質小齒,側脈每邊7~10條,干后兩面近同色,下面具密被極細的白腺點。
花單性同株,雄花:花被片乳黃色,14~18片,具透明細腺點及緣毛,中輪最大1片,卵形或橢圓形,長10~17毫米,寬8~10毫米;花托橢圓體形,頂端伸長圓柱形,圓錐狀凸出于雄蕊群外;雄蕊群橢圓體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具雄蕊約60枚;雄蕊長0.8~1.5毫米;花絲與藥隔連成寬扁倒梯形,頂端橫長橢圓形,藥室長為雄蕊長的2/3,具明顯花絲;花梗長7~15毫米。雌花:花被片與雄花的相似而較大;雌蕊群卵圓形或近球形,直徑8~10毫米,具雌蕊60~70枚,花柱頂端具狀的柱頭冠,中部向下延長至基部,胚珠3~5枚,疊生于腹縫線上。
聚合果近球形,直徑5~10厘米,成熟心皮倒卵圓形,頂端厚革質,具4~5角。花期5~6月,果熟期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