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紅(學(xué)名:Rhododendron mariesii Hemsl. et Wils. ):落葉灌木,高1-4米;枝輪生,幼時被淡黃棕色柔毛,成長時無毛。葉厚紙質(zhì)或近于革質(zhì),常2-3集生枝頂,橢圓形,卵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ㄑ柯亚蛐?,鱗片闊卵形,頂端鈍尖。花通常2朵頂生,先花后葉,花冠管長約1厘米,基部徑4毫米,裂片5,深裂,長圓形,花冠桃紅色而密布紫紅色小斑點。蒴果橢圓狀卵球形,密被亮棕褐色長柔毛。花期4-5月,果期6-11月。
滿山紅的簡介
【別名】:紅躑躅、山躑躅、山石榴、映山紅、杜鵑、艷山紅、山歸來、艷山花、滿山紅、清明花、紅柴爿花、燈盞紅花、山茶花、蟲鳥花、報春花、迎山紅、紅花杜鵑、春明花、長春花、應(yīng)春花
【藥材類別】:花類
【性味】:酸甘,溫。
①《綱目》:味酸,無毒。
②《分類草藥性》:味甜,性溫。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酸辛,無毒。
【歸經(jīng)】:肝;脾;腎經(jīng)
【入藥部分】:為杜鵑花科植物杜鵑花的花或果實。
【產(chǎn)地和分布】:生于山脊、山坡,山地及林下酸性土壤上或平地,疏灌叢中,巖畔。分布于長江流或以南各地,東至臺灣,西到四川、云南。
【形態(tài)特征】:杜鵑花有刺灌木或小喬木,高1-10米,有時攀援狀;多分枝,枝粗壯,嫩枝有時有疏毛;刺腋生,對生,粗壯,長1-5厘米。葉紙質(zhì)或近革質(zhì),對生或簇生于抑發(fā)的側(cè)生短枝上,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少為卵形至匙形,長1.8-11.5厘米,寬1-5.7厘米,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下延,兩面無毛或有糙伏毛,或沿中脈和側(cè)脈有疏硬毛,下面脈腋內(nèi)常有短束毛,邊緣常有短緣毛;側(cè)脈纖細(xì),4-7對,在下面稍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2-8毫米,有疏柔毛或無毛;托葉膜質(zhì),卵形,頂端芒尖,長3-4毫米,脫落?;▎紊?-3朵簇生于具葉、抑發(fā)的側(cè)生短枝的頂部;花梗長2-5毫米,被棕褐色長柔毛;萼管鐘形或卵形,長3.5-7毫米,寬4-5.5毫米,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檐部稍擴大,頂端5裂,裂片廣橢圓形,頂端尖,長5-8毫米,寬3-6毫米,具3脈,外面被棕褐色長柔毛,內(nèi)面被短硬毛;花冠初時白色,后變?yōu)榈S色,鐘狀,外面密被絹毛,冠管較闊,長約5毫米,喉部有疏長柔毛,花冠裂片5,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0毫米,寬約5.5毫米,廣展,頂端圓;花藥線狀長圓形,伸出,長約3毫米;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多顆,花柱長約4毫米,柱頭紡錘形,頂端線2裂,長約2毫米。漿果大,球形,直徑2-4厘米,無毛或有疏柔毛,頂冠以宿存的萼裂片,果皮常厚;種子多數(shù)。花期3-6月,果期5月至翌年1月。
滿山紅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滿山紅的功效與作用
和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濕。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崩漏,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痛,吐血、衄血。
①《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崩癥,去風(fēng)寒,和血。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止紅崩;浸酒內(nèi)服,可治風(fēng)濕。果實止傷痛。
③《四川中藥志》: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內(nèi)傷咳嗽。
滿山紅的附方
①治白帶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杜鵑花,豬腳爪,同煮。
②治鼻衄方(《貴州草藥》):映山紅花,當(dāng)歸,水煎服。
③治月家病,經(jīng)閉干瘦:映山紅二兩。水煎服。
④治跌打疼痛:映山紅子(研末)五分。用酒吞報。
⑤治流鼻血:映山紅花(生的)五錢至一兩。水煎服。(①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⑥治白帶:杜鵑花(用白花)五錢,和豬腳爪適量同煮,吃湯和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