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就是植物榧的種子,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么榧子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呢?榧子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中藥榧子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榧子的簡介
【通用名稱】榧子
【其他名稱】榧子 (《唐本草》)
【異名】彼子(柀子)(《本經》),榧實(《別錄》),羆子(陶弘景),玉山果(《東坡詩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來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
【采集】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除去肉質外皮,取出種子,曬干。
【藥材】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長2~4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一端鈍圓,有一橢圓形的疤痕,色較淡,在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 另一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后內面紅棕色,有麻紋。種仁卵圓形,皺而堅實,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以個大、殼薄、 種仁黃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fā)油、鞣質等。
【藥理作用】榧子浸膏在試管內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除貓絳蟲。日本產榧子含生物堿,對子宮有收縮作用,民間用以墮胎。
【炮制】榧子:揀凈雜質,或去殼取仁,用時搗碎。炒榧子: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內仁黃黑,發(fā)出焦香味為度?;蛴蒙鞍璩粗翢嵬?,內呈黃色,外具焦斑,取出,篩去砂,放冷。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澀,無毒。"
【歸經】入肺、胃、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陽明經。" ②《本草新編》:"入胃、脾、大腸經,又入肺。"
榧子的功效與作用
殺蟲,消積,潤燥。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燥咳,便秘,痔瘡。 ①《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②《別錄》:"主五痔。" ③陶弘景:"療寸白。" ④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wèi),明目。" ⑤《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⑦《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⑧《本經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榧子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榧子的禁忌注意
①蘇拭《物類相感志》:"榧子殼反綠豆。" ②《本草衍義》:"(食之)過多則滑腸。"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火,熱嗽非宜。"
榧子的選方
①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食療本草》)
②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經宿蟲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榧子(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一兩,大蒜瓣(切細)一兩。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時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圣濟總錄》)